新聞詳情
講不出新故事:OLED面臨極大市場挑戰(zhàn)發(fā)表時間:2025-03-05 09:15 OLED電視,曾經是下一代的主流方向,也是韓系業(yè)者借以超越我國液晶顯示產業(yè)鏈優(yōu)勢的希望所在。但是,這項次世代技術正在面臨日益尷尬的局面。 例如,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(yè)協會(JEITA)21日公布統計數據指出,1月份日本OLED電視出貨量較去年同月腰斬(暴減49.7%)至2.0萬臺,連續(xù)第7個月陷入萎縮,月出貨量創(chuàng)近5年來(2020年4月以來、1.8萬臺)新低水平。 日本電視市場雖然不是“歐美中”這樣的主力走量市場,但是卻是最新技術更為青睞的市場之一。OLED電視在日本的滲透率最高曾接近15%。日本索尼、松下等品牌更是OLED陣營的重要參與者。甚至,索尼2005年推出的OLED電視,更是這一品類的開端和絕對先行者。在這樣的市場中,OLED電視走勢連續(xù)低迷、大幅下滑,代表的是“最喜歡OLED技術”的那部分市場的消費者,也開始了“技術選擇”的反思。 畫質故事不能老講的OLED 近年來對于OLED顯示挑戰(zhàn)最明顯的新技術是mini LED電視。即液晶通過新型背光源提升畫質效果的努力,實現了在色彩、色域和HDR效果上的極大提升,大大壓縮了OLED電視的畫質優(yōu)勢。 ![]() 特別是2025年海信等頭部企業(yè)推出RGB LED背光方案,推動背光調控從黑白時代進入彩色時代,液晶電視的色彩表現力再次升級。結合超黑顯示屏、類紙屏等技術疊加,液晶電視顯示效果持續(xù)升級,在眾多領域,如亮度、節(jié)能、成本等方面保持優(yōu)勢;在對比度、色域、HDR上拉平實際應用效果,取得了更多市場好評。 反觀OLED大尺寸顯示技術,在至關重要的RGB三原色技術上始終沒能突破。無論是W-OLED還是QD-OLED都不是最終的完整技術形態(tài),大大限制了其理論性能優(yōu)勢的發(fā)展。特別是在極限亮度上的性能不足,成為其HDR內容時代典型的劣勢點。此外,對于灼屏問題的擔憂,也是OLED電視產品在消費市場中的一個軟肋。 根據奧維云網(AVC)最新數據顯示,2024年中國彩電MiniLED市場銷量規(guī)模達到了556萬臺,占了整體彩電市場的18.0%——同比增幅達500%。而同期,國內OLED電視銷量不到其零頭,只有5.2萬臺。 一個積極進步、一個原地踏步,Mini LED超越OLED是必然的事情。業(yè)內人士指出,:"當Mini LED在關鍵指標上實現技術平權,OLED的高溢價就失去了支撐基礎。"——OLED電視的“畫質”故事,已經快講不下去了。 大屏持續(xù)落后,高端競爭壓力大 導致OLED電視市場熱度下降的另一大原因是液晶顯示“大屏”優(yōu)勢持續(xù)升級。2024年國內百英寸液晶電視銷量超過30萬臺,遠高于OLED電視的5.2萬臺。且OLED電視主力型號徘徊在在77英寸以下。 ![]() 液晶顯示擁有大量8.6/10.5//11代面板線產能,其對于切割98/100/110英寸等大尺寸產品更為有利——不僅尺寸更大,成本也會更低。反觀OLED電視主要依靠韓系的8.5代面板廠制造面板,且切割極限尺寸和總產能都受到極大的制約。83/87/97英寸OLED雖然有出現,但是供給量有限、價格高昂,且優(yōu)先供給LG和三星等少數品牌。 對于中高端消費需求、換新需求和4K超高清沉浸感而言,大屏巨幕是消費者的最優(yōu)先的價值點。OLED電視在均價比液晶高出50%的背景下,顯示尺寸不占優(yōu)勢,極大限制了其高端應用的潛力和吸引力。業(yè)內預計,隨著液晶大屏化開始向百英寸發(fā)力,OLED電視的尺寸劣勢將進一步顯現。 業(yè)內已經有廠商預期,2025年國內百英寸電視銷量突破100萬臺。85英寸銷量繼續(xù)提升,并渴望沖擊2成市場占比。萬元以下Mini LED技術的超大屏液晶產品,將成為消費者“下一代品質追求”的市場贏家。這場換代升級盛宴,OLED電視,在尺寸線、成本力和供應量上,都將處于弱勢。 “沒有大尺寸優(yōu)勢,就撐不起來OLED的高端地位!”這是OLED電視目前最大的尷尬,也是其未來發(fā)展的核心瓶頸之一。 缺乏中國制造,OLED電視的硬傷 上游制造缺乏多元的供給格局和進一步規(guī)模化的行業(yè)動力,這是OLED電視產品長期發(fā)展的又一瓶頸。 ![]() 一方面,韓系企業(yè)壟斷了OLED電視面板供應,形成了集團優(yōu)勢,并期待其能成為與我國液晶顯示產品競爭的殺手锏。特別是隨著我國頭部彩電品牌在全球電視市場,對LG和三星的競爭壓力持續(xù)加大,OLED電視在我國彩電品牌陣營中的地位必然被人為的從供給側壓低。 數據顯示,2024年海信和TCL的全球電視出貨都達到2900萬臺以上,保持低速增長,進一步超越LG,并與三星3500萬量級的距離持續(xù)縮小。韓國政界也視顯示產業(yè)、電視產品的競爭為重要的經濟挑戰(zhàn),在市場策略上主張韓國優(yōu)勢的技術品類優(yōu)先合作于我國之外的品牌。 另一方面,適配于8代以上面板線的OLED制造關鍵設備,即蒸鍍機產品長期被日韓壟斷。我國企業(yè)在產能布局上不僅面臨“核心設備昂貴”的問題,還需要“排隊”,甚至“無隊可排”。核心裝備的壟斷,進一步限制了OLED大尺寸市場的開拓,限制了供給側的研發(fā)、創(chuàng)新和上量。 不過,隨著京東方8.6代OLED線的建設,以及近期奧來德全資子公司中標京東方第8.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“OLED蒸發(fā)源”,行業(yè)的設備供給瓶頸已經出現緩解的可能。蒸鍍機包括蒸發(fā)源、真空腔、傳輸系統、控制系統等。其中,蒸發(fā)源是牽一發(fā)動全身的核心部件。京東方8.6代線采用國產8.6代蒸發(fā)源,意味著國外競爭者企圖從設備端控制我國OLED產業(yè)升級的戰(zhàn)略構想,正在落空。 “一個投資多元、充分,競爭活躍的OLED大尺寸面板格局,才是有利于消費者、有利于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格局。”業(yè)內人士指出,中國制造的缺席是OLED電視弱勢的重要緣由,而未來一旦本土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獲得突破,這一行業(yè)也將掀開新的一頁。 新技術挑戰(zhàn),OLED大屏的隱憂 對于OLED大尺寸產品的發(fā)展,面板產業(yè)和顯示終端企業(yè),并沒有“孤注一擲”的勇氣。因為,其競爭性挑戰(zhàn)太多了: 和液晶競爭角度看,OLED成品率和成本一直是一個問題。如果成本過高,顯然就不能成為市場主流。同時,Micro LED直顯技術的崛起,開始滲透75-130英寸大屏市場,對未來大尺寸電視需求而言,形成了新的技術路線。Micro LED直顯幾乎擁有OLED所有優(yōu)勢,但是無需擔心OLED亮度瓶頸、高功耗和灼屏問題。 此外,OLED顯示內部,也有“光刻圖形化”和“噴墨印刷打印”兩大不同的新技術路徑。這亦對行業(yè)如何布局未來產能形成了“挑戰(zhàn)”。例如,TCL下一代OLED項目選擇了印刷技術;維信諾則開工了8.6代的光刻圖形化技術路徑項目。 次世代大屏技術上,外資企業(yè)的OLED先發(fā)時間優(yōu)勢已經消耗殆盡。目前,多個可選技術路徑并行下,行業(yè)“嘗試”必然也不能“孤注一擲”。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數據顯示,2024年全球顯示面板投資中,OLED占比已從2021年的38%降至22%。這將極大影響OLED供給側的升級進程。多嘗試不同技術路徑,并繼續(xù)升級液晶大屏,是目前電視等大尺寸顯示領域最“穩(wěn)妥”的戰(zhàn)略選擇。 綜上所述,OLED電視的弱勢恐短期難以改變。次世代電視的技術之爭還需要更長時間形成行業(yè)共識。這對于我國顯示產業(yè)、彩電產業(yè)而言顯然是好消息。 |